智慧生活難想像? 百佳泰帶您現場實測!
智慧化生活的口號早已喊得震天價響,現代人無不嚮往著那種「回家一聲令下,便能讓語音助理打開空調、電燈,並將電視轉到想看頻道」的便利生活。然而,隨著智慧型裝置的應用越來越廣,產品在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針對物聯產品的「跨雲溝通」、「使用者介面相容性」、及「無線訊號互相干擾」所衍生出來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物聯科技與公共安全 物聯科技使生活中的許多用品(如手錶、家電)能以網路互相連接,實現對環境及人員的「遠距離」識別、定位、與監控;將為現階段大多採用「大量監視系統」或「被動警示設備」的環境降低許多因設備效能不足而引發的潛在危險,提升公共安全。一般來說,人們多是利用「感應式」、「可連動」的智慧型裝置互相串接,例如將裝有感測器的智慧窗戶連接警報器及智慧攝影機;當有外人從窗戶入侵時,感測器便會觸動警報器發出聲響,並開啟室內攝影機進行搜證。 為驗證此類「可連動的感應型」智慧型裝置的可靠性,我們在「百佳泰IoT實驗場域」中的「智慧校園」設置了智慧煙霧偵測器連動警示系統的情境,卻發現結果不如我們預期般順利。 跨雲溝通產生延遲 跨雲溝通產生延遲 我們將能在偵測到煙霧後發出語音及警示音的智慧型煙霧偵測器與校園中的警示燈光及師生手機連動,期望在發生意外的第一時間,便能將人員疏散。 傳輸路徑如下: 如上圖所示,煙霧偵測器在偵測到煙霧後,會立即透過Wi-Fi將「教室有濃煙」的資訊發送至雲端(Cloud 1);再由Cloud 1透過4G網路或Wi-Fi直接發送緊急通知至老師及學生的智慧型手機;而Cloud 1還會進一步與Cloud 2溝通,令其開啟智慧警示燈。然而,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卻發現:「從煙霧偵測器發出警示音」到「智慧警示燈光亮起」之間存在著10-40秒的延遲(Latency),如此變異性大的反應時間,將可能為此類智慧型裝置的可靠度蒙上一層陰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