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Archives: 技術文庫

智慧生活難想像? 百佳泰帶您現場實測!

智慧化生活的口號早已喊得震天價響,現代人無不嚮往著那種「回家一聲令下,便能讓語音助理打開空調、電燈,並將電視轉到想看頻道」的便利生活。然而,隨著智慧型裝置的應用越來越廣,產品在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針對物聯產品的「跨雲溝通」、「使用者介面相容性」、及「無線訊號互相干擾」所衍生出來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物聯科技與公共安全 物聯科技使生活中的許多用品(如手錶、家電)能以網路互相連接,實現對環境及人員的「遠距離」識別、定位、與監控;將為現階段大多採用「大量監視系統」或「被動警示設備」的環境降低許多因設備效能不足而引發的潛在危險,提升公共安全。一般來說,人們多是利用「感應式」、「可連動」的智慧型裝置互相串接,例如將裝有感測器的智慧窗戶連接警報器及智慧攝影機;當有外人從窗戶入侵時,感測器便會觸動警報器發出聲響,並開啟室內攝影機進行搜證。 為驗證此類「可連動的感應型」智慧型裝置的可靠性,我們在「百佳泰IoT實驗場域」中的「智慧校園」設置了智慧煙霧偵測器連動警示系統的情境,卻發現結果不如我們預期般順利。 跨雲溝通產生延遲  跨雲溝通產生延遲  我們將能在偵測到煙霧後發出語音及警示音的智慧型煙霧偵測器與校園中的警示燈光及師生手機連動,期望在發生意外的第一時間,便能將人員疏散。 傳輸路徑如下:   如上圖所示,煙霧偵測器在偵測到煙霧後,會立即透過Wi-Fi將「教室有濃煙」的資訊發送至雲端(Cloud 1);再由Cloud 1透過4G網路或Wi-Fi直接發送緊急通知至老師及學生的智慧型手機;而Cloud 1還會進一步與Cloud 2溝通,令其開啟智慧警示燈。然而,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卻發現:「從煙霧偵測器發出警示音」到「智慧警示燈光亮起」之間存在著10-40秒的延遲(Latency),如此變異性大的反應時間,將可能為此類智慧型裝置的可靠度蒙上一層陰影。 [...]

深入探討!過量藍光傷害不可忽視

為提高亮度吸引消費者,市面上3C產品一般採用高色溫的背光元件,但高色溫代表高藍光,最常見的就是你我每天都離不開的智慧手機或平板螢幕所散發的藍光。現代人每天長時間注視螢幕,藍光穿透力強,對眼睛造成傷害時有所聞。根據研究眼睛長期暴露在高藍光環境容易導致黃斑部病變也容易破壞水晶體提早誘發白內障,降低藍光傷害變成廣大低頭族們首要自保的選項。這股護眼的風潮刺激市場推出不少低藍光APP,號稱可以減少低頭族使用3C產品時藍光對眼睛造成的負擔。近期百佳泰也收到不少關於低藍光驗證的詢問,以下我們先簡單介紹甚麼是藍光。   藍光(Blue Light)是什麼? 藍光是白光的組成之一,從前藍光的來源主要是太陽光或傳統白熾燈照射。以人眼可見光的光譜來說, 正常可視波長範圍是380~780nm,藍光基本分佈在420~470nm,特別是400nm~420nm這段光線,稱作「高能量光線」(HEV)。眼睛少量接受藍光能讓人有精神,然而長時間接收過量的藍光則容易增加眼睛疲勞感,降低影像清晰度,更嚴重者會影響睡眠週期造成免疫系統問題。 用色溫作為光源評估指標,不同色溫的白色燈源呈現不同的波長,暖白光色溫較低(紅線),冷白光色溫較高(藍線)。從下圖我們能輕易辨識K值越高(色溫越高),光線中的藍光(420~470nm)就越多。   光看圖表可能很難想像2600K/3700K/5000K是怎樣的光源強度,舉例: 一盞白熾燈色溫大約是2700K,正午的太陽光色溫大約是D65(6500K),而我們日常使用的平板與智慧手機一般採用色溫超過6500K~7000K的背光元件,換句話說,低頭族們珍貴的靈魂之窗正長時間暴露在高劑量的藍光底下。   低藍光護眼APP真的有效嗎? 我們從市場上挑選了兩款知名且具備低藍光APP的智慧手機,第一步先透過光譜分析儀Konica Minolta CS-2000A檢驗手機螢幕原始的波長分佈與能量。第二步啟動智慧手機的藍光護眼APP〈LBL [...]

搶攻智慧家庭商機 裝置互通性不容忽視

近幾年物聯網商機火熱,帶動眾多周邊產業,智慧家居可說是最競爭的物聯市場。目前各大廠如Google、Apple、Amazon等,皆積極搶建協定平台,期望能成為物聯網生態系霸主;然而,也正是如此,讓裝置互連成為很大的問題。對於智慧家庭產品開發商及應用廠商來說,除了將產品功能智慧化,如何讓設備能真正互通,才是所面臨的重要挑戰。 .智慧裝置浪潮起 相容性仍為隱憂 在智慧家庭發展之初,產品通訊標準各立山頭,加上操作不如想像中直觀,因此早期產品缺少了消費者所期待的「智慧」與「方便」。隨著人工智慧的技術成長,特別是語音應用越來越普及,才讓智慧家庭產品開始嶄露頭角;尤其在搭配Alexa智慧語音助理的Echo系列產品上市後,驚艷全球,在北美市場已銷售近千萬台,讓 Google及各大廠商也開始急起直追,智慧家庭的消費市場才算正式點燃戰火。 從數據上來看,根據電子工程專輯報導,全球家庭物聯網裝置已經從2013年的三千萬台,到2018年將成長為10億;其中光2017年到2018年,就有4億台的發展空間。雖然產品發展快速,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要添購適用的智慧家庭產品並不容易,相容性問題依舊是隱憂;就連大廠Amazon還特別為此提供相容性諮詢,給予消費者選購建議。 智慧家庭正如火如荼發展,但真實的智慧生活真的如此美好嗎?為了要更深入了解市場潛在的狀況,百佳泰特別收集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智慧產品,打造「物聯實境測試實驗室」,模擬一般家庭常見的使用情境,如客廳、廚房、臥室等等,藉此研究智慧家庭的實際使用上會有什麼樣的情形。從整個實測觀察中我們發現,這些產品從安裝到應用,有許多狀況會讓消費者無所適從,造成使用上的困惑與不便。 .物聯實驗室實測 安裝即有相容性問題 在智慧家庭情境裡,裝置的安裝是最開端、但也是最先遇到問題的部份。在整個觀察中,我們也遭遇了幾種不同類型的相容性問題: 規格相容性問題 當我們試圖要讓控制中樞(Control Hub)與電視串接時,發生了控制中樞無法操作部份的電視遙控指令,而原因是來自所支援的電視型號不夠完整;即使產品技術規格相容,但現實生活中,仍有可能無法使用。 連網相容性問題 網路連接安裝也是容易發生狀況的點當我們在安裝某個智慧插座時,也遇到了插座與特定無線AP間的相容性問題,造成安裝失敗。 使用者界面相容性問題 智慧裝置UI介面通常很簡單,大多需要透過手機App連接來進行裝置設定,但實務上也經常遇到手機與智慧裝置互連出現問題;甚至部份裝置要更改設定時,即使按了恢復原廠設定(factory [...]

無線充電產品互通性測試解析

引言 日前市場上傳出蘋果新一代機種將導入無線充電技術;另一則消息則是蘋果加入了無線充電聯盟WPC。蘋果一向代表產業風向球、引領主流市場走向,接二連三的消息傳出,似乎預告了行之有年、尚未開花結果的無線充電技術與市場榮景即將來臨。根據IHS市場研究報導,2017年無線充電裝置(Rx)和無線充電板(Tx)總出貨量預計會超過6億台,至2025年Tx與Rx總出貨量以倍數成長達到28億台,從圖一我們可得知,手機、智慧手錶等無線充電裝置已成為無線充電市場主要推力,連帶拉高充電板出貨。 隨著市售無線充電機種愈來愈多,充電產品版本是否向下相容、產品間的互通性是否影響用戶體驗或是無法供電等潛在問題成為技術上需克服的困難點。一套完整的無線充電產品驗證方案,除了互通性測試,亦包含標準認證、充電效能與效率驗證。 標準認證旨在確認產品是否符合協會制定的測試規格,以確保產品在一定的品質標準範圍內,為廠商最基本的質量檢測門檻;無線充電效能與效率驗證則是進一步確認產品品質在不同產品規格下應有的表現能力與相對應之滿意度,包括安全機制確認、充電效能、充電效率等,旨在創造產品差異化以提升市場競爭力。透過百佳泰觀察,目前全球知名線上購物網站販售的無線產品項目中,僅有少數的無線產品通過認證,其餘大多數皆屬於未認證產品;相對於技術發展成熟度較高的USB、HDMI產品,足以顯示無線充電產品在標準認證上仍有一段距離需邁進。 無線充電測試重點 (Wireless Charging Test Focus) 目前無線充電技術根據使用者習慣大致可應用在以下常見環境:公共場所、車用、辦公室及家用。由於各場域特性不同,故使用方式也不同,注重的測試特點亦不相同。現在,就讓我們看看三大領域的測試重點吧! 無線充電測試重點1:公共領域方面 公共領域包括像是人來人往的咖啡店、機場,消費者的各類型手機是否能夠和公共場所提供的充電板正常配對並充電為首要考量因素,故互通性測試為主要測試重點。 無線充電測試重點2:車用領域方面 由於天氣變化及空氣流通問題,使得廠商需特別注意溫升安全機制,另外一般駕駛者常會順手把銅板隨意放置在駕駛座旁的凹槽,當使用者沿用舊有習慣,任意將銅板放置在車內通電的充電板上時,可能會導致銅板不當地加熱,故異物偵測(Foreign Object [...]

【特別企劃】MCPC攜手百佳泰共同推廣行動裝置充電安全認証

百佳泰(日本)在2016年8月4日正式獲得MCPC(Mobile Computing Promotion Consortium)認可,是全球第一家能夠提供MCPC手機安全認證服務的測試實驗室。(認證相關介紹)事實上在此之前,MCPC與百佳泰已花費兩年時間在策畫此協議。百佳泰從立案準備時期開始,便與MCPC行動裝置充電技術工作小組成員一起制定行動裝置充電安全規格和認證測試的相關作業。利用這次認證測試初期進行的階段,針對行動裝置充電安全認證,邀請了充電安全認證規格的重要人物MCPC秘書長兼事務局長 – 畑口先生及MCPC技術委員長 – 小熊先生到百佳泰(日本)與社長中山先生進行交流,商談未來如何推廣手機安全認證。 ───制定『行動裝置充電安全認證』的原因? 中山:非常感謝貴公司在百忙之中抽空前來。能跟MCPC一起策劃行動裝置充電安全認證是我們的榮幸。 畑口:對MCPC而言,能像這次從規劃測試項目開始合作,是最理想的做法。真的很謝謝中山社長讓我們能夠與百佳泰一起合作。 中山:我們才要謝謝你們。可否談談這次行動裝置充電安全認證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執行規格策畫呢? 畑口:行動裝置充電安全認證會被催生出來,起因是「國民生活中心」(類似台灣的消保會)發表了關於智慧型手機在充電時發生事故的報告。當時電信業者來問我們可否幫忙制定;對MCPC來說,也覺得能為使用者做些什麼是有必要的。 小熊:過去曾經因為連接器的形狀產生變化而發生過手機充電的意外。現今行動電話、智慧型手機的充電端子被(USB)Micro-B所取代,比起以前行動電話用的連接器,形狀更小更複雜,而且使用區域也更全球化。所以,使用者在使用連接器的過程中,發生像「半短路」這種新類型事故的可能性很高。 中山:原來如此。USB-IF協會也在近期推出了跟供電有關的標準『Pow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