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s: January 2018

智慧生活難想像? 百佳泰帶您現場實測!

智慧化生活的口號早已喊得震天價響,現代人無不嚮往著那種「回家一聲令下,便能讓語音助理打開空調、電燈,並將電視轉到想看頻道」的便利生活。然而,隨著智慧型裝置的應用越來越廣,產品在開發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帶您針對物聯產品的「跨雲溝通」、「使用者介面相容性」、及「無線訊號互相干擾」所衍生出來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物聯科技與公共安全 物聯科技使生活中的許多用品(如手錶、家電)能以網路互相連接,實現對環境及人員的「遠距離」識別、定位、與監控;將為現階段大多採用「大量監視系統」或「被動警示設備」的環境降低許多因設備效能不足而引發的潛在危險,提升公共安全。一般來說,人們多是利用「感應式」、「可連動」的智慧型裝置互相串接,例如將裝有感測器的智慧窗戶連接警報器及智慧攝影機;當有外人從窗戶入侵時,感測器便會觸動警報器發出聲響,並開啟室內攝影機進行搜證。 為驗證此類「可連動的感應型」智慧型裝置的可靠性,我們在「百佳泰IoT實驗場域」中的「智慧校園」設置了智慧煙霧偵測器連動警示系統的情境,卻發現結果不如我們預期般順利。 跨雲溝通產生延遲  跨雲溝通產生延遲  我們將能在偵測到煙霧後發出語音及警示音的智慧型煙霧偵測器與校園中的警示燈光及師生手機連動,期望在發生意外的第一時間,便能將人員疏散。 傳輸路徑如下:   如上圖所示,煙霧偵測器在偵測到煙霧後,會立即透過Wi-Fi將「教室有濃煙」的資訊發送至雲端(Cloud 1);再由Cloud 1透過4G網路或Wi-Fi直接發送緊急通知至老師及學生的智慧型手機;而Cloud 1還會進一步與Cloud 2溝通,令其開啟智慧警示燈。然而,在實驗的過程中我們卻發現:「從煙霧偵測器發出警示音」到「智慧警示燈光亮起」之間存在著10-40秒的延遲(Latency),如此變異性大的反應時間,將可能為此類智慧型裝置的可靠度蒙上一層陰影。 [...]

深入探討!過量藍光傷害不可忽視

為提高亮度吸引消費者,市面上3C產品一般採用高色溫的背光元件,但高色溫代表高藍光,最常見的就是你我每天都離不開的智慧手機或平板螢幕所散發的藍光。現代人每天長時間注視螢幕,藍光穿透力強,對眼睛造成傷害時有所聞。根據研究眼睛長期暴露在高藍光環境容易導致黃斑部病變也容易破壞水晶體提早誘發白內障,降低藍光傷害變成廣大低頭族們首要自保的選項。這股護眼的風潮刺激市場推出不少低藍光APP,號稱可以減少低頭族使用3C產品時藍光對眼睛造成的負擔。近期百佳泰也收到不少關於低藍光驗證的詢問,以下我們先簡單介紹甚麼是藍光。   藍光(Blue Light)是什麼? 藍光是白光的組成之一,從前藍光的來源主要是太陽光或傳統白熾燈照射。以人眼可見光的光譜來說, 正常可視波長範圍是380~780nm,藍光基本分佈在420~470nm,特別是400nm~420nm這段光線,稱作「高能量光線」(HEV)。眼睛少量接受藍光能讓人有精神,然而長時間接收過量的藍光則容易增加眼睛疲勞感,降低影像清晰度,更嚴重者會影響睡眠週期造成免疫系統問題。 用色溫作為光源評估指標,不同色溫的白色燈源呈現不同的波長,暖白光色溫較低(紅線),冷白光色溫較高(藍線)。從下圖我們能輕易辨識K值越高(色溫越高),光線中的藍光(420~470nm)就越多。   光看圖表可能很難想像2600K/3700K/5000K是怎樣的光源強度,舉例: 一盞白熾燈色溫大約是2700K,正午的太陽光色溫大約是D65(6500K),而我們日常使用的平板與智慧手機一般採用色溫超過6500K~7000K的背光元件,換句話說,低頭族們珍貴的靈魂之窗正長時間暴露在高劑量的藍光底下。   低藍光護眼APP真的有效嗎? 我們從市場上挑選了兩款知名且具備低藍光APP的智慧手機,第一步先透過光譜分析儀Konica Minolta CS-2000A檢驗手機螢幕原始的波長分佈與能量。第二步啟動智慧手機的藍光護眼APP〈LBL [...]